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黥文是指刻(或刺)在()的文字

2023-08-25 来源:赴品旅游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黥文是指刻(或刺)在()的文字”。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黥文是指刻(或刺)在脸上或额头上的文字。

黥,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qíng,最早见于秦系简牍中,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黥的基本含义为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如黥首;引申含义为在人体上刺文字或图案并涂上颜色。

黥文出自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狄武襄 ,起行伍,位近臣,不肯去其黥文,时特以酒濯面,使其文显,士卒亦多誉之。”

【荀子·正论篇】墨黥。【注】以墨涅其面而已。或曰墨黥,当为墨幪。以墨巾蒙其头而已。【书·吕】爰始淫为劓刵椓黥。【疏】黥面,卽墨也。【周礼·秋官·司】墨罪五百。【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黥)墨㓝在面也。此㓝亦谓之墨。周礼司㓝注曰。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从黑。京声。渠京切。古音在十部。(䵞)或从刀作。刀之而墨之也。会也。

黥刑的发展

早在中国周代的五刑中,就出现了黥面刑,当时称之为墨刑,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字,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的字成为永久性的记号。同劓、宫、刖、杀相比,墨刑显然是最轻微的。

从西周时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有五百条之多。《尚书·吕刑》篇亦云:“墨罚之属千。”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很严厉的,民众稍有小过,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隶主贵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门人。

汉代以后,随着某些肉刑的恢复,黥面也重新被采用。晋代规定,奴婢如果逃亡,抓回来之后要黥其两眼上方,并加铜青色;如果第二次逃跑,再黥两颊;第三次逃跑,黥两眼下方。上述三处,施行时都要使黥痕长一寸五分,宽五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