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大一双困生成因及应对策略浅析

2022-12-07 来源:赴品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2期 成宁学院学报 Vo1.28.No.2 2 0 0 8年4月 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Apr.2008 文章编号:1006—5342(2008)02—0146—03 高校大一双困生成因及应对策略浅析 贺蔡明 (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台州317000) 摘要:在经济上有困难、在心理上有突出问题的双困新生历来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工作重点之一,本文从分析双 困生成因出发,着重阐述了在高等院校中,思政工作者如何结合双困生的特点,为贫困生在经济、精神与心理上多 层压力解困。 关键词:高校;大一新生;贫困;双困 中图分类号:C,448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大学贫困生人数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有资料表 对子女过于溺爱,处处迁就,事事代劳,更不会让子女担忧 明:1996年在校大学生中有贫困生几十万人;1999年在校 经济问题。这些学生从未意识到家境的艰难。这些学生只 生中有贫困生约一百万;2000年在校贫困生增至142万;按 知道一味地学习。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学业上几乎一帆风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来统计,高校 顺,并未遇到大的挫折。在老师和亲属的眼里,几乎都是 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已达240万左右,“特困生” “天之骄子”,这样的环境,让部分学生容易产生骄横、任 为8%,约160万 J。贫困生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性、执拗,或者依赖、懦弱、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认识、对待经济上贫困、在心理 大学的环境与高中不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在高中 上有突出问题的大一双困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是高校学生 时代大多是佼佼者,来到同一个环境中,会发现自己从老 工作的重头戏之一。 师、家长、同学眼里的明星转变成了普通人,“地球不再围着 一、成因分析 自己转”,如此大的反差,导致新生自我评价失调。 1.经济贫困成因 (2)环境适应与心理差异问题 第一,欠发达地区,如老、少、边地区。这些地区交通大 主观上,远离亲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不能 多不便,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不善于利用当今科技发 再事事依赖父母,一切全凭自己。在新环境中,难免会出现 展当地经济产业,加之信息相对闭塞,受传统思想束缚较 因以前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大学环境不同而导致不能 深,大部分人还是依赖传统农业维持生计,仍旧在贫困线上 适应的情形,进人大学后,必须确立新的人际关系,但因缺 挣扎。据初步统计,在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占2/3以上。日 乏经验,性格内向而不善交往,与周围缺乏良好的沟通,从 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导致孤独压抑,甚至引发人际冲突,适应问题凸显。 第二,即使是在发达城市地区,因父母下岗,40、5O等 客观上,新生来到大学,与很多人想象中的窗明几净的 社会问题,造成家庭收入减少,造成贫困的窘境。 教室、风度翩翩的教授不同,有的大学甚至不如中学时代的 第三,家庭成员因生病长期处于治疗状态,年迈、残疾 读书环境,有的教师很年轻,工作经验不够。招生简章上详 等失去劳动能力,或其他的家庭变故引起家庭收入减少,从 细介绍的教授名人都忙于科研业务,与新生的交流甚少或 而导致沉重的家庭负担。 基本上没有。 第四,一个家庭同时供兄弟姐妹几人同时上学,如果仅 (3)不良风气的影响 靠父母上班收入,导致经济负担沉重。 新生开学之际,尤其是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乏诸多 第五,我国自1997年实行高校并轨以来,国家不再大 家长开着名牌轿车驱车千里送子女人学;有的学生入学时 额度支付大学生读书的费用,大学生必须自己支配受高等 就自带上万元的笔记本电脑,有的学生用的手机动辄几千 教育所需要的费用。而这些费用每年都在几千元,加之大 元;更有甚者,某些大学内还出现了“富豪排行榜”。所有 部分高校均在发达地区,消费高,这些状况无疑使贫困家庭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单纯的大学校园内正经受着拜金 雪上加霜。 主义思想的影响。贫困生看到不少富家子弟仗着家里有 2.心理贫困成因 钱,请客、交朋友、送礼、谈恋爱,花钱无所顾忌,出手大方并 (1)成长环境不同 时常炫富,在这样的环境下,贫苦生碍于脸面、羞于言贫的 经济困难的家庭,往往会让包括在学业上很有希望的 学生不在少数,对比之下,容易产生困苦无助,在心理上也 孩子辍学,加入到分担生活重担的行列中来。但有的家长 会有焦虑抑郁的情况出现,感到出身贫寒,容易产生悲观、 ・收稿日期:2008—02一O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沮丧、消极的心理。 贺蔡明 高校大一双困生成因及应对策略浅析 l47 扉,回避集体活动,缺乏参与竞争和锻炼的勇气 】。从而大 大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由于缺乏自信 心和竞争意识,影响学习效果,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与众多新生一样,贫苦生也会遇到感情问题。在攀比 之风的影响下,家中无力支持恋爱中较高的经济支出,而来 自对方的压力,部分贫困生会做出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 (4)还贷与学业双重压力 部分贫困生在家长、亲属或者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能够 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但更多的贫苦生入学第一年就不能 缴清学费,必须依赖贷款才能完成学业。 贷款并非轻而易举,有银行规定,如有任何课程补考不 一抑郁状态使贫困生感到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具有强烈 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行动。 3.人际关系不适应 新生刚入校,面对的都是陌生的面孑L,他们要面临的第 个问题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们心理环境 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大学内人际关 及格将被取消贷款资格。而新生入学之后面临的首当其冲 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相比,大学的 学习具有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授课时间短,信息 量大,不完全按照书本讲解,没有重复讲解、长时间的辅导 和大量的练习作业,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一去不复返,该如 何适应大学学习方式,这无形中又给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加 重了心理负担。 二、双困心理分析 贫困学生考上大学,面临更大的学习和经济压力,心理 上也会承受更大的负担。一方面,要承载一家人甚至是几 代人改善生活的梦想;另一方面,条件不如其他学生优越, 怕被人看不起,容易产生自卑感,常常自我封闭、自我贬低、 自我否定,在人际交往中也不主动,与同学关系不够融洽, 容易造成偏执孤僻,人际关系敏感。各种压力堆积,如果长 期得不到合理释放,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2004年在云南 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极端的案例。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城乡的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 生来到城市后,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 活水平上的差异,经济上的困难和物质上的贫乏往往导致 他们内心深处非常敏感,自尊心非常脆弱,因囊中羞涩而觉 得低人一等,怕别人说自己“寒酸、小气”,怕引人注目。心 理上极易受到刺激,产生自卑心理。 此外,大部分80后的学生家庭并没有让其承受来自生 活上的任何压力,除了学习,他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怎样的 挫折,这使得学生把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长处相比,如果碰 到任何挫折,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进而感到自己的一切 都比所有人差,觉得自己矮人一截。过强的自尊心容易导 致自卑感,而有自卑感的学生则很容易受到伤害。 自卑心理的极端表现常常是自我评价过低,极少与人 交流,高度封闭自我,容易感到悲观失望、郁郁寡欢,实际上 就是唯恐别人瞧不起自己,是一种变态的自卑。 2.孤独压抑 新生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不适应集体环境,容易产生抑 郁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常 感力不从心,思维迟钝,联想缓慢,因而言语减少,语流缓 慢,语音低沉或沉默不语,伴随有失眠等反应口】。总是行为 拘谨,不善交往,远离群体。加之常常为生活拮据而发愁, 同学之间相处,尤其是和异性交往时往往容易自惭形秽;整 日忧虑,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成绩一旦落后,引起强烈的低 落情绪,容易丧失自信。性格趋于内向,很少与同学敞开心 系的影响无处不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 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应。” 人际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 状况。 贫困生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趋于成熟的独立个体, 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而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感到自卑,在 这双重矛盾的心理作用之下,容易形成情绪、情感上较大的 波动。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不稳定性,他们希望融入集 体,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期待周 围环境能予以帮助和支持,但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 怜悯,因此有的地方出现大学生拒绝接受补助的现象。他 们的心理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4.身心疾病凸显 贫困生认识到,只有发奋图强、努力奋斗才能彻底改变 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必须为此付出努力。但经济问题 往往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使他们身心受损,形成很多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继而导致 不良行为。比较典型的行为有旷课、挂科、出走、作弊、偷窃 等等。 三、对策 双困生作为大学内特殊的群体,既是弱势群体,也是问 题群体,应当受到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以上 几方面的研究表明,这些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不仅直接影 响他们成长成才,而且会造成变态的心理,直接影响他们今 后几年的生活乃至今后踏入社会的融入问题,极端的话,会 引起违法犯罪问题。因此,解决双困生的问题尤为迫切。 第一,经常举办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 解,给包括有心理问题的双困生在内的所有新生创造良好 的交流平台。如开展新老生交流会这样的活动,新生结识 老生,老生引导新生,解答诸多疑问,稳定新生入学心理状 态。 第二,经常邀请校内名人、教授做讲座,实现面对面的 交流,让新生一睹大学名师的风采,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 性,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高中和大学“对接”。一些学校的做法值得 借鉴:在大一新生中切实狠抓学风工作,不仅推行早自修和 晚自修制度,而且加强课堂考勤,并严格就寝制度管理,以 此作为高中到大学时代的缓冲。使广大新生深刻体会到大 学不是有“由你玩四年”,学习仍旧是学生极其重要的任 务。这些学生即使到了大二,不要求早晚自修,但形成了良 好的习惯,学风也照样可以保持下去。这些工作是对学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8 成宁学院学报 第28卷 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为学生建立这种认真学习的意识打下 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各项 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给予双贫困生更多的倾诉空间。擅长聆听的人 是一个尊重他人的人,也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无论是在 政策和措施都真正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 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 这些资助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另 一心理上贫困还是在经济上贫困,他们都渴求交流,都期望将 内心的苦恼向别人倾诉,所以当这些学生寻求辅导员、心理 咨询师帮助时,思政工作者都应给予他们以充分倾诉的空 方面又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另外按国家的要求, 各高等院校也要把学费的一部分投入到贫困生中去。要让 这部分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切实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 活压力,确保他们不因经济原因而辍学。 四、结语 间。这有利于学生打开心扉,倾诉心声,较大限度地缓解心 理压力。 第五,做好助学贷款工作。这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 济问题的主要途径。学校与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实行全 面合作,用学校的市场资源来吸引和调动银行为贫困生提 大一双困生问题解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三年或四 年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的发展,同时双困生也是一个综合 性问题,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针对 大一双困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形 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利渡过 大一这一敏感时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供足额的助学贷款,满足贫困学生的学杂费问题,保证学生 享有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确保贫困生不因任何经济困难而 中途辍学。另一方面,加强贫困生诚信教育的也是必不可 少的,要建立健全贷款学生档案和个人信用制度,引导学生 增强遵守国家助学贷款有关规定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贷 款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定期提供个人有关信息和按期归 还国家助学贷款。 [1]王国华,韩素芝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与对策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1):46—47. [2]闰戈,刘建岭,常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与解 ,第六,合理发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帮扶作用。《国 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 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3):160~162. 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42.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新的资助政 策体系将惠及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 [3]唐克西.高校贫困生消极心理分析及解困对策[J].长 ※※※※※※※※※※※※※※※※※※※※※※※※※※※※※※※※※※※※※※※米※※※※※ (上接第145页)使用不同研究工具时采用交叉研究的方 法加以解。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35. 【2]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 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64~7O. [3]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 结构[J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1~58. [4]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 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5):96~98. [5]张宏如.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 报,2005,(6):62~64. 2.重点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化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高专办 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 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但是已有的关于高校学 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普通高等院校,真正对于 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证性、有份量的研究还非常少。由于高 职高专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办学环境等与普通高 校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特殊 性。因此要加强比较研究,找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真 正原因,这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质量提升无疑具有重 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6]张爱莲.对137名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 调查与分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14~16. [7]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3. [8][美]Robert Slavin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 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