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单位K(P6)开尔文 英文是 Kelvin 简称开,国际代号K,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尔
文是国际单位制(SI)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以绝对零度(0K)为最低温度,规定水的三相点的温度为 273.16K,1K等于水三相点温度的1/273.16。热力学温度T与人们惯用的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因为水的冰点温度近似等于 273.15K,并规定热力学温度的单位开(K)与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完全相同。开尔文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Lord Kelvin而命名的。 1K=1℃ 开氏温度标度是用一种理想气体来确立的,它的零点被称为绝对零度。根据动力学理论,当温度在绝对零度时,气体分子的动能为零。为了方便起见。开氏温度计的刻度单位与摄氏温度计上的刻度单位相一致,也就是说,开氏温度计上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计上的一度,水的冰点摄氏温度计为0℃,开氏温度计为273.15°K。
冲日亮度(P8)冲日(英文:opposition),简称冲,是由地球上观察天体与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天体与太阳各在地球的两侧的天文现象,相对于冲日的现象为合日。
岁差、章动和极移(P19) 岁差(岁就是年的意思)就是恒星年与回归年的时间之差(20分24秒),为地球运动时受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下的固体潮汐而导致地球差异旋转所致。 章动:地球就好像一个围绕地轴自转的陀螺,当陀螺的自转速度不够大的时候,陀螺的对称轴还会在铅垂面内上下摆动。呃,就是陀螺要停下来的时候,左右摇摆的样子。(需要的话,我明天给你贴个图片) 岁差(其他天体对地球运转轨道的扰动)以及章动(地球自转的因素)这就导致了地球的自转轴在天球上描绘出一条波状曲线。也就是极移(就是指北极星的移动)。
超基性岩石(P23) 为火成岩的一类。火成岩(IgneousRock)由岩浆(Magma)直接凝固而成。高温之岩浆在从液态冷却中结品成多种矿物,矿物再紧密结合成火成岩。 化学成分各异之岩浆,最後成为矿物成分各异之火成岩,种类繁多,细分之有数百种。 酸度和碱度是火成岩分类的重要化学成分依据,酸度即指SiO2含量,据SiO2重量百分数,
超基性岩石——通常将火成岩分为四大类:超基性(Ultrabasic)(SiO2<45%),基性(Basic)(SiO2 45~53%),中性(Intermediate)(SiO2 53~66%),酸性(Acidic)(SiO2>66%)。 据碱度(σ表示),可将每大类岩石划分为三种类型:钙碱性(σ<3.3),碱性(σ=3.3~9)和过碱性(σ>9)。
对于超基性岩,是据SiO2和(K2O+Na2O)总量来划分碱度。 (K2O+Na2O)>3.5%为过碱性类型,如霓霞石、霞石岩、碳酸岩等; (K2O+Na2O)<3.5%为钙碱性和碱性
金伯利岩习惯上称偏碱性超基性岩
超基性岩和超镁铁质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SiO2含量为依据命名的,后者是以富铁镁矿物而命名的,绝大多数超镁铁质岩都是超基性岩。但某些超镁铁质岩如辉石岩、角闪石岩等,其SiO2应属基性岩的范畴,但它们几乎不含长石,且常与橄榄岩等密切共生,因此一般放入超基性岩类中介绍。
负熵增长(P127) 负熵即熵减少,是熵函数的负向变化量。
第二章 地壳
硅酸盐类(P30)含有硅酸根(SiO4)的矿物的总称(也包括其它的含硅盐,如偏硅酸盐,硅灰石CaSiO3即一例)。可看作SiO2与其它氧化物(多为金属氧化物)的结合体。 硅酸盐类矿物是地壳中种类最多、含量最大的矿物。已知有800多种,占全部已知矿物的近1/3;质量占地壳总质量的75%。 比较重要的有长石(正长石、斜长石、副长石)、云母、橄榄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绿帘石、辉石、角闪石、硅灰石、滑石、高岭石、绿泥石、蛇纹石等。 其中长石即约占地壳总质量的58,为地壳中最主要的矿物。
基质(P32)有些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悬殊,大的颗粒散布在细小的颗粒之中,地质学上把其中大的矿物颗粒叫斑晶,细小的叫基质(matrix)。 基质是小于0.03毫米的细粒碎屑物质及粘土矿物,它们一般是碎屑物质一起机械沉积的,它们对碎屑颗粒也起胶结作用。由于它们的颗粒是非常细小的,故肉眼下看不清其颗粒轮廓,多为泥状结构,具泥土状断口,光泽暗淡,颜色多样,因混入不同的色素物质而异。
单子叶(P58)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被子植物门的1纲。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um(微米长度单位):是长度单位,1mm(毫米)=1000um(微米) 1um=1000nm(纳米)
铅直方向(P61):类似于铅直高度。所谓的铅直就是一根细绳的一头缠一个比拳头稍小的铁锥,自然下垂时,它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铅直高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的高度。(就是重力的方向,在建筑行业为了保证房子与地面垂直,常用铅锥绑在绳子的一头挂在墙上,所以叫铅直)
空气质点(P62):质点就是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不起作用,或者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而可以忽略不计时,我们把近似地把该物体看作是一个具有质量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物体,称为质点
绝热(P77):就是隔绝、阻止热量的传递、散失、对流,使得某个密闭区域内温度或者热量不受外界影响或者外界不能够影响而保持内部自身稳定或者独立发生变化的过程和作用。绝热的作用包括保温和保冷两个方面。绝热常与物质、过程、作用等词构成具有绝热作用特点的合成词。
补充:绝热过程,是指任一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是在和周围环境之间没有热量交换或者没有质量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状态的变化。大气层中的许多重要现象都和绝热变化有关。例如,在大气层的下层通常存在着温度随高度而递减,主要就是由于空气绝热混合的结果。导致水蒸汽凝结、云和雨形成的降温作用,主要是由于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的结果;晴朗的、干燥的天气通常是与空气下沉引起的增温变干作用有关。上升空气的降温作用和下沉空气的增温作用主要是由于空气的绝热膨胀和绝热压缩的结果。如果一个受到增温作用或降温作用的系统通过辐射和传导与周围发生热量交换,那么就称之为
非绝热过程(diabaticprocess)。
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块的状态变化通常接近于绝热过程。气块上升,外界气压逐渐降低,气块体积膨胀作功消耗内能而降温,叫“绝热冷却”;气块下沉,外界气压逐渐加大,气块体积因外力作功被压缩,使其内能增加而升温,叫“绝热增温”。 在热力学中,热力学系统始终不与外界交换热量 ,即Q =0 的过程。理想气体准静态绝热过程的方程为pV^γ=常量,其中p 、V 是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γ=cP/cV是定压热容与定体热容之比。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对外所作的功等于内能的减少量。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可逆的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不变。用良好绝热材料隔绝的系统中进行的过程,或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来不及与外界有显著热量交换的过程,都可近似地看作绝热过程。例如内燃机、蒸汽机汽缸中工作物质的膨胀过程 ,压汽机汽缸中的压缩过程,汽轮机喷管中的膨胀过程,以及气象学中空气团的升降过程,还有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等,都可当作绝热过程处理。
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绝热体系为和外界没有热量和粒子交换,但有其他形式的能量交换的体系,属于封闭体系的一种。绝热过程有绝热压缩和绝热膨胀两种。常见的一个绝热过程的例子是绝热火焰温度,该温度是指在假定火焰燃烧时没有传递热量给外界的情况下所可能达到的温度。现实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符合定义的绝热过程,绝热过程只是一种近似,所以有时也称为绝热近似。 绝热过程分为可逆过程(熵增为零)和不可逆过程(熵增不为零)两种。可逆的绝热过程是等熵过程。等熵过程的对立面是等温过程,在等温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热量被转移到了外界,使得系统温度恒定如常。由于在热力学中,温度与熵是一组共轭变量,等温过程和等熵过程也可以视为“共轭”的一对过程。 如果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变化快到足以忽略与外界的热交换的话,这一变化过程就可以视为绝热过程,又称“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的熵增可以忽略,所以视作可逆过程,严格说来,在热力学中,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没有严格区分,在某些文献中被作为同义词使用。 同样的,如果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变化慢到足以靠与外界的热交换来保持恒温的话,该过程则可以视为等温过程。 二、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
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通常由气体压强的变化引起。 绝热压缩发生在气压上升时,这时气体温度也会上升。例如,给自行车打气时,可以感觉到气筒温度上升,这正是因为气体压强上升的足够快到可视为绝热过程的缘故,热量没有逃逸,因而温度上升。 柴油机在压缩冲程时正是靠绝热压缩原理来给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点火的。 绝热膨胀发生在气压下降时,这时气体温度也会下降。例如,给轮胎放气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放出的气体比较凉,这正是因为气体压强下降的足够快到可视为绝热过程的缘故,气体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温度下降。 这些温度的变化量可以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精确计算。
绝热过程是系统在和外界无热量交换的条件下进行的过程。实现绝热过程有两种情况: ①用绝热材料制成绝热壁,把系统与外界隔开,就可以近似地实现这一过程。如图(1) ②使过程快速进行,系统来不及与外界进行显著的热量交换。例如:内燃机中热气体的突然膨胀, 柴油机或压气机中空气的压缩、声波中气体的压缩(稠密)和膨胀(稀疏)等都可近似视为绝热过程。
外螺旋型式运动(P92): 风速分量(P94):
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P94):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不同成因(P97):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有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夏季从副高西南部吹出的东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从蒙古高压吹出的西北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东南季风。 而南亚季风的成因与行星风带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从蒙古高压吹出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西南季风。
山谷风(P97):http://baike.baidu.com/view/268890.htm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见图5-41)。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干绝热直减率(P97):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γd≈1℃/100m
湿绝热直减率(P97):湿绝热直减率(γm),指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温压场和风场(P98):温压,通常在环境温度和可能发生扩散的温度之间的温度下所进行的单轴向粉末压制,旨在增强致密化冶金术语
温压场,高空天气图上温度和气压分布的综合状况。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同温度分布密切相关,其垂...当温度场的高、低温中心与气压场的高、低压中心相重合时,则称之为温压场对称的气压系统;当温度场的高、低温中心与气压场的高低压中心不相重合时,则称之为温压 ...
风场,风向、风速的分布状况,有水平风场和垂直风场两种。风呈现水平分布的称为水平......平移场、旋转场、散合场、合变形场。风呈现垂直分布的称为空间风场。
水平尺度和生命史(P98): 湍流(P98):http://baike.baidu.com/view/299944.htm
变性气团(P98):也称中性气团。离开源地后受沿途下垫面性质的影响,改变原有基本物理属性的气团。但所谓“变性气团” 其基本特征未有重大改变,否则即成新气团http://baike.baidu.com/view/291808.htm
锋两侧风向通常为气旋式变化,即风前吹西南风,锋后吹西北风(P98):锋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其交界面发生相互作用,这个交界面就叫做锋,也称锋面。在锋前与锋后的风有很大变化,同时要维持大气中锋面的存在,锋面两侧的风应该为一气旋式切变。当冷锋走向为东北西南时,锋前多为西南风,锋后多为西北风;当暖锋走向为西北东南时,锋后多为南风或西南风,锋前多为东南风;当寒潮南下时,冷锋走向近于东西时,锋前锋后风向往往一致,然而风速却不一致,风向多为东北风,风速锋后远大于锋
前,形成风速上气旋式切变。
坡度为1/100(P100):坡度1%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
三度空间(P101):“三度空间”绘画术语。指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绘画中, 为真实地再现物象,必须在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
气旋前部天气更坏(P101):
潜热释放(P105):本书68页潜热输送 海洋向大气提供的热量有潜热和感热两种,但主要是通过蒸发过程提供潜热。既然是“潜”热,就不同于“显”热,它须有水汽的相变过程才能释放出潜热,对大气运动产生影响。要出现水汽相变而释放潜热,就要求水汽辐合上升而凝结,亦即必须有相应的大气环流条件。
低通滤波(P105):http://baike.baidu.com/view/1669798.htm低通滤波(Low-pass filter) 是一种过滤方式,规则为低频信号能正常通过,而超过设定临界值的高频信号则被阻隔、减弱。但是阻隔、减弱的幅度则会依据不同的频率以及不同的滤波程序(目的)而改变。它有的时候也被叫做高频去除过滤(high-cut filter)或者最高去除过滤(treble-cut filter)。低通过滤是高通过滤的对立。
平滑过程(P105):
辐射平衡温度(P106):辐射平衡温度是一个天文学数值,它的含义,是指从星系中央的恒星,传递热量到行星时的理论值,其中只考虑太空环境的作用,而不考虑行星微观环境的作用,而这一点对于包裹着浓密大气的星体而言,明显就不会与实际观测值一样了。我们的平均气温能达到15°以上,正是因为我们大气层,延缓了太阳辐射的流失所导致的(金星则能保持200°+ ...)。这两者的不一致,不代表行星有从其他的地方借来额外的能量,而是因为行星大气起到了水库的作用———若水就那么流着,永远不会有“高峡出平湖”的低熵区域,(辐射)能量也是一样~~大气的作用就是缓存这些宝贵的辐射能,使其不至白白流走。
积云 雨层云 高层云 卷层云 卷云 积雨云 雨云 卷积云 高积云 透光高层云 淡积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4299.htm概念及图片
辐射差额(P109):是指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值,又称净辐射或辐射平衡。其正值表示系统(或物体)的辐射能量有盈余,负值表示辐射能量有亏欠。在气候学中,通常分别研究地球表面、大气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它们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
纬向环流(P107):是指大气中盛行的沿纬圈流动的东西向气流。北半球的平均纬向环流,如极地东风带,厚度和风速均为冬季大于夏季;中纬度从地面向上均为西风,宽度随高度扩大,风速随高度增大,到对流层顶附近达最大值,称为急流;赤道地区亦为东风带,从冬季到夏季,东风带向北移动,范围扩大,强度增强。纬向环流在不同地区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西风带内尚有行星波尺度的平均槽脊存在,使纬圈环流呈波状形式。
正距平(P110):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
\"气候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偏差。高于平均为正距平。
距平值在气象上,主要是用来确定某个时段或时次的数据,相对于该数据的某个长期平均值(如30年平均值)是高还是低。 而原始值通常是用来表征某个时段或时次真实水平。 比如,一个地区某天的平均气温是14度,该地区该天平均气温的30年平均值是12度,那么该地区该天的平均气温距平就是2度。2度的距平表明今天的平均气温相对于该地区该天平均气温的30年平均值偏高2度。但是人体所能感觉的真实气温是14度。
距平的特性:平均值为0,使用方便;直接作为气象预报值,比较直观(偏高/偏低)。
尾闾湖(P128):“尾闾”指河流的末段,“尾闾湖”就是河流末端形成的湖泊。象我国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可以算作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条主要河流的尾闾地区,而洞庭湖则可以算做这四条河流的尾闾湖。
洋壳(P131):即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总是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近来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积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秒。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可能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公里/秒。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镁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层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岩线”作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的分界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硅质较多(>50%),为大陆型地壳;而北线的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50%),为大洋型地壳。
放射性衰变(P132):在绝大多数的核素是不稳定的,它们会自发的锐变,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这就叫做放射性衰变
黑潮(P140):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以及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观上好似披上黑色的衣裳。 黑潮是一支强大的海流。夏季,它的表层水温达30℃,到了冬季,水温也不低于20℃。在我国台湾的东面,黑潮的流宽达280公里,厚500米,流速1节~1.5节(一节=1.852公里/小时);入东海后,虽然流宽减少至150公里,速度却加快到2.5节,厚度也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岬外海,一般流速可达到4节,不亚于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达6节~7节,比普通机帆船还快。整个黑潮的径流量等于1000条长江。黑潮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于墨西哥湾暖流之后。自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域,沿着日本往东北向流,在与亲潮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将来自热带的温暖海水带往寒冷的北极海域,将冰冷的极地海水温暖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黑潮得名于其较其他正常海水的颜色深,这是由于黑潮内所含的杂质和营养盐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当的快,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回流性鱼类一个快速便捷的路径,向北方前进,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为数可观的回游性鱼类,及其
他受这些鱼类所吸引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
黑潮的速约为100至200厘米每秒,厚度约在500到1000米,宽度约200多公里。于日本四国的潮岬外海测得海水流量达6500万立方米/秒,约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流量之360倍。 黑潮年平均水温约摄氏24至26度,冬季约为18至24度,夏季可达22至30度。黑潮也较邻近的黄海高7至10度,冬季更可高出20度。黑潮的主流并非沿着东亚大陆边缘流动,而是沿着东亚岛弧流动,因此,黑潮对岛弧的影响也较大陆显著。然黑潮的支流延深进入东亚大陆的边缘海,也对大陆区域造成一定影响。 气候影响
黑潮与气候关系密切。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就是受惠于黑潮环绕。我国青岛与日本的东京、上海与日本九州,纬度相近,而气候却差异不少。当青岛人棉衣上身时,东京人还穿着秋装;当上海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时,九州的亚热带植物依然绿叶扶疏。这是因为,海洋暖流对大气有直接影响。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1℃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而海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
所以说,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和能量的传递,不断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然而,通过改造海洋暖流调节气候,至今,仍是\"纸上谈兵\",能否可行并付诸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积蓄着的热能,使全球气候变暖得到遏制或者趋缓,造福人类,还有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并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亟待攻克的世纪难题。
湾流(P141):北大西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通常亦称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太平洋中的黑潮同为世界大洋中的著名强流。但与黑潮相比,湾流更以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流路蜿蜒、流域广阔为其特色,并具有高温、高盐、透明度大和水色高等一系列较显著的特征。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温盐对流(P142):在欧洲大陆的西边,大西洋的东北区域,有一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洋流--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它给欧洲带去了温暖湿润的空气和丰富的降雨,使北欧的冬天不至于那么严寒,这支暖流也相似地影响到北美东北部,如果没有它,那么,北欧的冬天就会变得异常寒冷,不仅如此,北半球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温都要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是全球洋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员,它的变化会打乱洋流格局。大西洋温盐环流,就像一条将热能从赤道送往北大西洋的传送带:来自赤道的温暖海水借由沿岸的湾流不断向北移动,途中海水释放出热量,逐渐变冷,再加上不断的蒸发使海水的盐度增加。因此,越往北海水越冷越咸,因此也越重,最后终于在北大西洋沉入深海,而这部分原本温暖的赤道海水也变成了又冷又咸的北大西洋深层海水。至此,温盐环流继续向南移动,沿南大西洋、南极洲流进印度洋,最终又回到赤道,完成所谓的“环流”。
外陆架(P144):陆架可分为邻近海岸的内陆架,和远离海岸的外陆架,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有时可按陆架中间水深的等深线来划分,也有按沉积物性质划分的。通常,内陆架的坡度稍大于外陆架。
伏基岩(P148):基岩(bedrock),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
为基岩,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露头。
新构造应立场(P150):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23Ma—现代)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一个构件受力后,其内部各个点的应力也是有方向有大小的,并且连续,这就是应力场。
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能产生位移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形变就称为应变(Strain)。材料发生形变时内部产生了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抵抗外力.把分布内力在一点的集度称为应力
相应水位曲线(P152):用纵轴表示上游站水位,横轴表示下游站水位,即可绘出两个测站的相应水位曲线。
水力联系(P161):水力,对土体产生破坏、搬运的水作用力。如不同雨型的雨强、降雨径流、洪水径流、融雪径流等的水力。
水文要素(P163):构成某一地区、某一时段水文状况的必要因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文循环中的3个基本要素。此外,水位、流量、含沙量、水温、冰凌和水质等也可称为水文要素。各种水文要素可以通过水文站网的水文测验和观测来测定,是预报、研究水体水文情势的不同物理量。
径流和径流系数(P164):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径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水流来源可有降雨径流和融水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又分坡面流和河槽流。此外,还有水流中含有固体物质(泥沙)形成的固体径流,水流中含有化学溶解物质构成的离子径流(见化学径流)等。 径流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内地表径流量(毫米)与降水量(毫米)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y(或径流总量W)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x(或降水总量)的比值。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水变成了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a=y/x。而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淋滤(P188):也称“淋溶”。指水连同悬浮或溶解于其中的土壤表层物质向地下周围渗透。淋滤作用: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渗流水不仅能把地表附近细小的破碎物质带走,还能把周围岩石中易溶成分溶解带走。经过渗流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后,地表附近岩石逐渐失去其完整性、致密性,残留在原地的的则未被冲走,又不易溶解的松散物质,这个过程称林滤作用,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物质称残积层。
淋溶作用(P189):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依其淋溶强度,可分为K、Na淋溶,Ca、Mg淋溶,粘粒淋溶及Fe、Al淋溶等。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例如,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淋溶层。淋溶层又称A层,可通过耕作、施肥,尤其是增施有机肥料和粘粒性泥肥等措施改善其不良性状。
淋溶作用,是指一种由于雨水天然下渗或人工灌溉,上方土层中的某些矿物盐类或有机物质溶解并转移到下方土层中的作用。在多雨地区,如地面排水不良,更多雨水向下渗
透。由于雨水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已微含酸性;渗入土壤后再和有机质或矿物质分解产生的各种酸类混合,酸性更强,可将土壤中的石灰质等可溶盐类溶解转移,而一些较难移动的氧化铁质与黏土等则被冲积在土壤剖面的B层当中。在雨水充足地方,淋溶作用常遗留下酸性较强且贫瘠的土壤,称为酸性土,如砖红土(Laterites)、热带红土(TropicalRedSoils)、红土(RedEarths)、灰棕土(GrayBrownSoils)、白灰土(Podsol),与苔原土(Tundrasoils)等。
淋溶作用是地表一种重要的风化作用,有时会形成矿床。如果最初地表岩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则经过淋溶作用之后,残留土壤中会含有较多的含水氧化铁,形成铁矿床;如含有较多含水氧化铝,便成为铝矿床,又称铝土矿(Bauxite)。这类矿床,总称为残积矿床(ResidualConcentrationDeposits)。在石灰岩地区中,长期淋溶可使岩层大量消失,有时也残积成铝矿床。 因土壤酸碱度不同,溶解的物质不同,淋溶在成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常见的大致有三类:①酸性淋溶作用。被淋出的物质以铁、锰、铝等元素的化合物为主。如针叶林下的灰化土,淋溶后能产生白色酸性的A2灰化层;热带红树林群落产生的酸性硫酸盐盐土,淋洗后常产生大量红色的“铁锈水”。②中性淋溶作用。热带、亚热带土壤(红壤为主),多为酸性反应,但它的脱硅作用是在早期土壤盐基淋失不多、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时进行的。③碱性淋溶作用。如在碱性土壤中含多量NaHCO3与Na2CO3等碱性盐类,常使土壤胶粒因含大量代换性钠而高度分散,土壤结构不良、透水性差,会使多量胶粒淋失。 土壤中可溶物质随土壤溶液向下移动的现象。其中包括:①机械淋移作用,土壤表层或淋溶层内细粒随渗漏水向下机械移动的作用;②淋洗作用,土壤中可溶物质随土壤溶液向下移动的作用。③螯合淋溶作用,土壤中有机酸与铁铝等离子螯合或络合形成络合物并随土壤溶液向下移动的作用。红壤茶园中钾、钙、镁营养元素,淋溶率达50%~70%。茶园土壤营养元素的淋溶是基质成土的重要过程,也是导致茶园不断酸化的原因。茶园土壤淋溶越强烈,土壤酸化越严重,土壤营养不平衡现象也就越明显,肥力也越低。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施肥,土壤覆盖,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和反应条件均可缓解营养元素的淋溶,保护土壤营养资源。 产流(P194):产流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计。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
产流系数(P195)产流(runoff generation)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形成净雨的过程。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mm计。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
水平产状(P195):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分布状态。掌握对岩层产状的测定,是进一步认识岩层构造形态的基础。原始沉积的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这叫水平产状。
产状,广义地说,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狭义地说,可以是指矿床或岩层等等在空间的产出形态。
容重(P195):单位体积土体的重量。
“容重”与“密度”的概念在理论上不尽相同:
1、容重一般是工程上用的一立方米的重量,即单位容积内物体的重量。而密度应用范
围很广,即“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液体、固体、气体都可以用。
2、容重还表示物体由于受地球引力而表现出的重力特性,对于均质流体,容重也指作用在单位体积上的重力。
第六章 土壤圈
共轭关系(P253):本意:两头牛背上的架子称为轭,轭使两头牛同步行走。共轭即为按一定的规律相配的一对。通俗点说就是孪生。共轭关系即实部相同,虚部互为相反数。 侵蚀基准面(P253):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侵蚀的限度,往往受某一基面所控制。就一条河流各河段而言,一些坚硬的岩坎、湖泊与河流的汇口等,起着暂时的、局部控制河流下蚀的作用,因之这种岩坎、汇口就称之为地方侵蚀基准面。对于终止于内陆盆地的河流而言,盆地最低部分就是它们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对所有入海河流而言,海平面起着控制整个流域水流的下蚀限度,因此海平面也是终极侵蚀基准面。由于海面或湖面本身并不固定,因此有人建议把河流作用停息,并为海浪过程和湖浪作用所代替的那一点称侵蚀基准面。实际上较大的河流,在入海或入湖以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后并不立即停止侵蚀,在一定范围内还能继续切蚀海底、湖底形成水下河谷形态,称湖底或海底河槽。这是由于异重流作用和河流的流水有一定的惯性,动能并不立即消失的缘故。实际测量中也发现在许多大河,离海很远的河段上,由于涡流的侵蚀作用,在河床中常形成深槽,其底部的高度可以比海面低很多。在长江、西江的峡谷中都有这种情况。也有许多河流由于携带的泥沙极多,所以在远离海边地方就已丧失侵蚀力而转向大规模堆积。但总的来说,海面仍不失为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土壤吸收性复合体(P255):
尖灭(P260):“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丰产方(P263):所谓“丰产方”就是打破村与村、乡与乡的界限(当时乡是人民公社,村叫大队),选择肥沃的土地连成一片,专种一种作物。
堆垫表层(265):长期施用土粪、土杂肥或河塘淤泥并经耕作熟化而形成的表层。
第七章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有机体(P276):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植物和动物,例如最低等、最原始的单细
胞生物,最高等、最复杂的人类。有机质:含有生命机能的有机物质。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有机化合物: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其组成中除含有碳外,还通常含有H、O、S、N、P等。有机物中一般含有碳元素,组成中含
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无机化合物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钾等也属于无机物。 生命自然界(279): 无机环境(P291):生物环境的因子中的非有机环境,即森林中的光、气温、降水 、风等气候因子土壤因子中都是无机性的。无机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础环境。动物最终依赖植物作为营养来源,而植物则依赖阳光、水分、肥料成分等自然资源而生长、繁殖。这些环境因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光因子,包括热量和温度因子,它们对植物是最为重要的;水因子,包括与供水有关的诸多因子和湿度因子,它们对植物有决定意义;地学因子,包括与山脉、陆地、江河、海洋有关联的地质地貌、高度、深度、纬度等;地理因子,它们对生物的分布有决定意义;气候因子,对生物生活与繁殖的周期波动有决定意义; 土壤因子,包括地质、结构以及土壤中水、肥、气、热的供应以及与物质循环有关的因子,它们对植物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化学因子,包括水土中的营养盐、有机质含量、盐度与酸度、微量元素等因子,此外食物因子和营养因子也属于化学因子。 生态系统(ecosystem)就是指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世代(P294):昆虫从卵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世代长度是当前群体(种群中新生个体)的上一代的平均年龄。
因此,世代长度反应了一个种群中繁殖个体的周转率。除个体只繁殖一次的分类单元外,其他分类单元的该数值都大于其首次繁殖年龄。在受到威胁而世代长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该运用更自然(如受干扰前)的世代长度。 大体上是同时期出生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世代。象人类那样,与季节无关地连续地出生,在世代划分上是方便的。从亲体的出生到子体的出生的平均时间,称为世代长度(mean length of a generation)或世代时间(mean generation time)。属于不同世代的各龄期(age class)的个体同时共存时,称为完全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ping)。在一般时期里,只存在一部分龄期的,称为不完全世代重叠。人类属于前者,而昆虫类多数世代重叠是极小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