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思考
作者:孙丽华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5期
摘 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先简述情境化课堂,再探讨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 一、认识情境化课堂教学
情境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情境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音视频等直接感官、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要教学的内容融入具体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暗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也就是说,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调动人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者片段,经过思维内部整合,产生新的知识结构,情境起到唤醒或者启迪作用。
二、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 (一)模拟情境
在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时候,可以模拟一些情境,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学习中。很多教师觉得识字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认识生字,再通过大量抄写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汉字,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感到学习的压力和负担,甚至厌恶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来学习,识字教学可以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结合,在进行阅读、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快速带入课堂学习中,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这堂课的时候,生字有
“灯”“丽”“作”“波”“浪”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照拼音读一遍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先感受到秋天的美景,接着,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秋天的美丽景色图片或者丰收视频,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秋天带来的果实累累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最后,自然过渡到生字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从而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进入学习中,更容易提升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的识字记忆力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这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学生通过回忆来描述秋天的景色,从而创设情境,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中,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更多的字词。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比如《秋天的图画》要学习的生字“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灯”字来组词,比如灯光、路灯等。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外,还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写作,通过写作教学来进行识字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学后的课外活动都有哪些,学生描述中出现的一些词语,教师可以书写出来,并且标注拼音,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活动写出来,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语,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积累到更多的字词。 (三)开展活动,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创设情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字词,并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举行词语的接龙的活动,初阶版只要第一个词语的尾字读音与接下来的词语首字读音一样即可,进阶版要第一个词语的尾字与接下来的词语首字一样,难度版就是成语接龙,所接成语首位一样。通过这种活动形式,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教师出一个主题,比如描写春天的成语,让小组通过比赛的形式,看哪组写出的成语多就获胜。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增加知识量,同时也能够促进团队合作,提高综合能力。此外,还能够让学生做5分钟教师,在每次上课的前5分钟,教师可以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上来讲一下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讲述和倾听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成语,提高沟通能力,认识到更多的字词。
小学语文中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模拟情境;也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寓教于乐,以提升学生识字能力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学琴.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学周刊,2016(12). [2]李玉环.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 [3]施杨,沈月明.小学语文情境:活动识字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