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洸木支乘玉鈦
内容摘要:新时代,教育已被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其新面貌展现,其丰富的思想内 涵对当下我国正大力倡导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理念起到了极其深刻的作用,具体在对室下教育资源投入均 衡、入学机会与权利均等、职业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公平、教学公平等方面启示颇深。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意义
孔子作为我国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华夏上 古文化之大成,其丰富的教育思
在 想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一方面,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意识 的转变下,封建关系逐渐形成,贵 族统治力量逐渐衰弱,无暇顾及 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另一方 面对人才的需求和掌握文化的人 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 成为了可能,“有教无类”思想应 运而生。同时孔子的“举贤”思想 以及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 人性观理论为“有教无类”思想提 供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人人 可受教育,人人应受教育,人人可 受公平教育成为可能。
一有教无类”思想内涵“有教无类”的原意是什么, 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大百 科全书上写道“有教无类”(Education without distinction ),意为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 以人学受教育。关于“类”的解释, 东汉马融、梁朝皇侃都把“类”解 释为“种类”。类,指智愚贤不肖乃 至富贵贫贱等区别而言。“有教无 类”谓不论其人属于何类,都须施 以教育①。
钱^镕先生把孔子招收学生 的原则概括为“八不分”,即不分 贵贱、贫富、愚智、勤惰、恩怨、老 少、国籍、美丑,为“有教无类”作 了很好的注解®。可见,孔子门下 弟子之杂。南郭惠子问子贡说: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曰: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 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 桑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
局,满足了平民人学受教育的愿 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孔子不仅 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而且身 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这 一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 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 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 样贫穷的人。“有教无类”是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 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现代我国的教育思想也有重大 启7K意义。
二.我国当前教育“有教无类” 思想的缺失
我国当前教育事业虽在不断 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重视,但仍存 在一定问题,正如“有教无类”思 想并未得以真正落实,我国目前 的教育不平等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依旧存在。按社会环境来看,具体 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资源 投人差距大,人学权利与机会不 公平。相比经济发达地区,不发达 地区的教学硬件设备投人不足, 师资队伍薄弱、与教学要求不匹 配(例如:一名语文教师可能还同 时兼任政史地学科教师),在此基 础上一些家庭富有的学生可能会 流动到教学条件更好的经济发达 地区;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有好 学校与普通学校之分,对人才的 吸纳有较大差距,不仅导致师资 差距,也直接影响学生生源差距; 同一学校的学生之间接受的教育 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优差班 的划分,给予少数尖子生更好的 发展环境,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放 弃了那些所谓的学习成绩不好的 多数学困生。按社会资源来看,主 要表现在硬件设备、师资队伍、学 生招收、职业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等方面。当前的职业教育与全日 制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公平,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投人、教育 内容和管理远远赶不上全日制教 育,这有悖于孔子的“有教无类” 思想,使其思想在当下受到极大 挑战。
三有教无类”思想对现代教 育的意义
(一)资源投人逐渐缩小差 距,力求城乡均衡
在资源上应注意加大农村地 区的教育经费、硬件设备投人,不 能只顾城市发展,忘记农村的孩 子也需要同等的资源去开展学习 工作,要让农村学生也可以在优 美的校园环境、专业的教师群体、 多功能的教学媒体下学习交流; 加大教师队伍投人,加大派遣各 学科教师到农村任教的力度并给 予相应的劳动荣誉与报酬,使农 村教育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 人才,尤其是注重农村义务教育 的投人。在教育经费、硬件设备和 师资队伍投人上尽可能实现城乡 一体化,促进各区域、各学校均衡 发展。**总书记在十九大报 告上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 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 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 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 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 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 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 代中国已经进人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铺 设,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集思广益,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 家园,实现理想的人生价值以及
t
学教育2 (二)力求人学权利与机会公 平均等 在学生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 方面,实现教育公平和均等发展, 其中包括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 等弱势群体学生。对寒门子弟和 富家子弟一视同仁,都有接收同 等教育的权利,真正学习做到孔 子那“八不分”的招生原则。作为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给予学生同 等的教学指导,弘扬师德师风精 神,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 发展理念。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及 机构,应加大对教育的规划及监 督能力的投人,从上至下,落实教 育公平理念。例如,走访、调查各 地区的教育实施情况。《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在义务教育阶段 中提到:“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 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 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 (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 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 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 初中的办法,……”这一规划纲要 正是落实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 前提准备,为教育公平的实施打 下基础。 (S)重视职业教育与全日制 教育的公平发展 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 量和办学效益,充分发挥中等职 业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新 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在印发 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 ……,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 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 的髙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 才。”职业教育虽说主要是培养一 些技能型人才,但它对理论知识 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它在德育、 美育、体育等方面的要求跟全日 制教育是一样的。一方面,要求国 家对职业教育的师资投人,重视136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理论方面的需 要;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及教育管 理者对学生加强管理教育,重视 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使职 业教育的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 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 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及学习的能 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 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 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 力。共同努力在提高职业技能的 同时完善理论学习,提升自我修 养。进一步体现孔子“有教无类” 思想对不同类别学生受同等教育 权利的启示。 (四) 给予优差生平等的课堂 教学环境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对学生进 行分等级教育,对优化班的教育 投人更大更多。例如优化班的师 资队伍是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 而差等班的教师队伍则是一些教 学能力普通的组合体;另一方面 对优化班的教学管理严格,对学 生的期望高,投人精力、时间多, 而差等班管理松散,要求不严,这 极不利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建设。 为响应我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号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应对成绩优差的学生进行公 平教育,给予同等厚望。在德智体 美等各方面去培养学生,使其发 掘潜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爱 好,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其不断进 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 用之才,从而使“有教无类”思想 真正贯彻于实践当中。 (五)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 面、有个性地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 教,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 生个性的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 展和全面发展的个性。“有教无 类”思想使孔子为适应社会发展 需求,开办私学。其众多学生的情 况不一,年龄参差不齐、社会成分 多样、国籍和地区不同、要求也不 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集中 统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只有从 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 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 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孔子有一 个针对学生缺点进行因材施教的 事例。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 孔子说:有爸爸哥哥或者,怎么能 听到就干起来呢?冉有问:听到就 干起来吗?孔子说:听到就干起 来。公西华不解:问两人问题相 同,而您答复相反。孔子答道:冉 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 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 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孔 子培养了一批各有所长的学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 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L子对 不同类别的学生都采取了适应其 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 学策略,促使每个人都受到公平 的教育,这一点毋庸置疑地值得 学习借鉴。我国当下的学生情况 也是参差不齐,多种多样,这就要 求我国的教育部门统筹兼顾,既 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注意局部发 展;要求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学习 孔子的优秀教学方法,在了解学 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 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促使人 人得到应有的教育,真正做到有 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历经 千年,绽放了无尽的光彩,引领后 人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向教育公平 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摆在 了优先发展地位,当下的教育问 题,也在有针对性的逐渐解决,在 借鉴传统优秀教育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当下实际情况,发展创 新教育,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不 断提升。®注释①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 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7卷[M].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② 见王炳照,李国钧,阎国华等,中国教 育通史1:先秦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3:160.③ 《荀子•法行》. ④ 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先进篇(22),中华书局出版社,2016. ⑤ 《论语•先进篇》. (作者介绍:沈术兰,西华师范大学文 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梁玉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 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