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自产生以来,久演不衰,带给人们视觉及听觉上的享受。《牡丹亭》以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入了人生中的激情与消况,梦幻与现实的矛盾,营造一个浪漫而传奇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对《牡丹亭》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新的语言风格及唯美的意境三方面的分析,有力论证其艺术成就,以此来肯定它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 至情至性 诗意语言 梦幻
“Peony Pavilion\" charm
Abstract
\"The Peony Pavilion\"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Kunqu Opera, since, not long, bring people visual and auditory enjoyment. \"Peony Pavilion\" with the sentimental love story as the main line, into the life of passion and fire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ream and reality, creating a romantic and legendary stor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s of \"Peony Pavilion\conception.
参考-材料
1
Key words: romantic emotion and poetic language of dreams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汤显祖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戏曲不朽的作品,《牡丹亭》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精神自由和美好理想的向往。《牡丹亭》所宣扬的主旨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的“至情”观念,这是汤显祖创造的“情”之理念在戏曲中的美学呈现。从杜丽娘因相思柳郎而死到死而复生与柳郎相聚,这种梦幻般的意境超越了个体的生命意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牡丹亭》作为一部充满爱情的幻想与因爱而死,又因爱而生的奇幻的故事,不管从人物到主题都表现出极致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与闺中少女,成为其竞相传颂的绝唱。在此,笔者将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唯美意境三方面的分析《牡丹亭》的魅力所在。
一、 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戏曲、小说在明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小说、戏曲在人物塑造方法也渐趋成熟,从以前的类型化人物过度到具有复杂个性性格的人物,并且能使人物性格随事件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在古代文学史上是一
参考-材料
2
个巨大的飞跃,证明了古代作家的审美意识有所发展和进步。在《牡丹亭》中,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杜丽娘、柳梦梅和春香几个人。
1、杜丽娘形象的“美质”
首先,杜丽娘给人直观的形象是外貌端妍的大家闺秀。杜丽娘的美貌与才学的首次描写是从其父杜宝口中得知的,“单生小女,才貌端妍,唤名丽娘,未议婚配。看起自来淑女,无不知书。”其母甄氏也说道:“娇养他掌上明珠,出落的人中美玉。”从其父母口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杜丽娘的美貌。随后在第五出的延师中作者又对丽娘的美貌进行了辅助描写,杜丽娘要拜陈最良为师,走进来的描写是这样的“添眉翠,摇配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图。”一个美丽大方的女子便款款映入读者的眼帘。以上都是从他人角度发现杜丽娘的美,而在第十出惊梦中,杜丽娘要去后花园游玩而梳洗打扮时,也自发现了自己的美丽之处,“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这里的“三春好处”是丽娘用春色来比喻自己的青春美貌之词,而沉鱼落雁与闭月羞花则是引用了前人的成语来进行比喻。
杜丽娘一病而亡后,她的容貌仍是可以称得上是美丽的,比如地狱中的胡判官在见到杜丽娘的亡魂后也不由得感叹道:“这女鬼到有几分颜色!”虽然杜丽娘鬼魂早已削瘦,没有了在人世间健康体态时的那种优美,但在阅览无数女鬼亡魂的胡判官眼中仍是颇具姿色的。另外,当柳梦梅在梅花观中拾到丽娘的自画像时,疑是观音像又以为
参考-材料 3
是嫦娥像(第二十六出)。柳梦梅在拾画后只觉得这画中人美貌异常,竟不像人世间之人,倒像是仙女之类的美女了。因此,从以上种种描写读者可以发现杜丽娘的外貌是超越常人美丽的。杜丽娘的容貌端庄是她外貌美的体现,这是我们从外表层面上了解的杜丽娘的美。
通过故事的开展,杜丽娘才智卓绝的女性形象也不断清晰。杜宝为了使女儿杜丽娘略识礼数,请来老腐儒陈最良教授杜丽娘知识。作为恭顺的女儿,杜丽娘小就沐浴着封建礼教的熏陶,严父慈母及迂腐的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牢笼,严酷的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但是人性是不可磨灭的,真情是不可遏止的,杜丽娘在她的内心中涌动着青春的热浪,充满了对爱情热切而强烈的憧憬。塾师陈最良对《关雎》的曲解不但没有达到宣扬“后妃之德”的目的,反而使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她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也。今古同怀,岂不然乎?”她认为《关雎》正是对男女爱情的歌颂,诱发了其内心潜藏的个性意识和情感意识,使她感到深闺的寂寞与生活的不自由。杜丽娘可以对《诗经》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而这种思想层面是和其才智超群是分不开的,杜丽娘可以想他人所未想,做他人所不敢做的事,可谓是勇敢的女性。
另外,杜丽娘的才学不仅表现在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上,还可以无师自通,能临摹卫夫人的书法,老腐儒陈最良不曾见这样娟秀的字体,便问道“我从不曾见这样好字。这甚么格?”(第七出)杜丽娘告知这是卫夫人所传下的美女簪花之格。第三出末尾,杜丽娘自己
参考-材料 4
说了一句“也曾飞絮谢家庭”,以此诗句来表示自己像谢道韫一样有诗才。可见,杜丽娘的才智是卓绝的。
再者,杜丽娘的真情性,也给女主角的形象加分。其一生爱好是天然。在游览自家后花园时,杜丽娘惊异于大自然的美好和青春的活力,她的个性和情感开始逐渐觉醒。对美景触真情,此时杜丽娘的情感意识已然觉醒,然而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却使其对青春、自由和爱情的向往无处宣泄,于是她只有去梦里寻求解脱。梦中的杜丽娘将郁积于心的苦闷和热情爆发,她一改往日的端妍恭顺,大胆地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而这仅仅是一个年已及笄的少女最简单的愿望,杜丽娘渴望一种纯粹、纯真的爱情,一种自然且自由的婚恋状态。
“生生死死为情多”的杜丽娘可谓是至情的典范。杜丽娘能够大胆追寻自己的爱情,做出常人不敢做的举动,不愿自己的婚恋理想萌芽悄然死去,因此,“一生爱好是天然”是杜丽娘一直都信奉的人生信条。
杜丽娘这个艺术形象具有多重的美感。除了外貌端庄,还有才智超群的一面,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杜丽娘的至情观和她所追求的自然的婚恋理想。因此,这一人物形象至今仍以其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2、忠贞至诚的柳梦梅
《牡丹亭》中柳梦梅的爱情理想受到了现实的拘束,却日益丰盈。柳梦梅对爱情追求,他的勇于反抗最终赢得了爱情的圆满。从情感的
参考-材料 5
角度剖析柳梦梅,需领会其特殊的可道之处。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与杜丽娘共谱生死恋曲的柳梦梅,常常被研究者忽视,柳梦梅追求功名和干谒权贵,往往受到讥评。他毕竟是士大夫之类的平庸之辈,这位来自现实世界的热衷功名的书生和富有理想的杜丽娘是不相同的。
在《牡丹亭》“以情抗理”的双线交绕中,“情”为上。即使柳梦梅身上仍然具有封建凡夫俗子的印记,但也因为有他的爱和情,才能成全“世间只有情难诉”的缠绵悱恻和“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的浓情蜜意。
“梦”是《牡丹亭》中最关键的情谊表达,各自为梦,却醉于梦,梦境中延伸出的情愫贯穿着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命运。柳梦梅因为梦到梅花树下的美人杜丽娘,遂改名为柳梦梅,可见其钟爱的心境,“偶尔一梦,改名换字,生出无数痴情,柳生已先于梦中着意矣!”而梦之后的情态,却是“还则怕嫦娥妒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言怀》)。梦境未必成真,柳梦梅却迫不及待地要将梦灌入现实,梦中杜丽娘有言“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言怀》),这一约定已然是他的期待和向往。
再者,杜丽娘死前留下画卷,自柳梦梅拾到画卷的那时起,画卷中的女子便令他魂牵梦绕,“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玩真》),爱之痴态跃然纸上。
当杜丽娘的鬼魂主动与之接近,被动情境下的柳梦梅惊喜雀跃,
参考-材料 6
饱尝相思未然和念想不得的苦痛之后,他终究得到解脱。对于自己素昧平生的女子,柳梦梅“贤卿有心恋于小生,小生岂敢忘于贤卿”(《幽媾》)的钟情蠢蠢欲动,他竟直接表露出心中的神往和爱意,“白日寻思夜梦频”(《欢挠》)更是一种对杜丽娘的迷恋。
可见,柳梦梅爱情的深入完全后跟于杜丽娘爱情的“步步为营”,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因梦生情。一开始,他虽没有杜丽娘因情而死而后因情而生那样的情重,也没有《西厢记》中的张生在见到崔莺莺之后“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的情迷,但却也是一步步心甘情愿地在杜丽娘的牵引下交织这份生死绝恋,同样也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处于当时政治环境中的男子,情爱于他是需然,功名于他是需然,他没有陷入情中而不可自拔,仍然赴京赶考,但“观其一得画图,便以全力注之,邵阳小姑饶有风情,对之屹然不动”,柳梦梅的爱情理想在现实的桎梏中有些拘束,却不骨感,而是日益丰盈,这样的情感反观起来则更真情实切。他对杜丽娘从无知无惑到有意有情的感情过渡,有被动中滋生的爱的成长,也有钟情后的深入浅出,刚开始力度可能不够,但最后往往可以积蓄起爱的力量的爆发。
或许有人会说,柳梦梅摒弃了男人的尊严,他的被动和听从是对女人的一种屈从,女人的高高在上也就是男人的懦弱可悲。然而,在“男尊女卑”思想和“灭人欲”理念的双重逼近和围观下,柳梦梅却俨然是突破重围者,他勇于反抗,从而赢得了爱情的圆满。
参考-材料 7
柳梦梅不以自己是男性而唯我独尊,反而对杜丽娘加以疼爱和珍惜;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性评判标准中,柳梦梅再次背道而驰。他在仔细端详杜丽娘的自画像后,发出感慨:“小娘子画似崔徽,诗如苏蕙,行书逼真卫夫人”(《玩真》)。“他能绰斡,会写作,秀入江山人场合”(《玩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才色并茂的女子的钦佩爱慕。可见,对传统的价值观的反抗、对女性的平等态度,是他对于杜丽娘情之深的强大思想力量和精神后盾。
柳梦梅也是一个血肉饱满、情深意挚的人物形象,他和杜丽娘共同完成了对至情的守护和对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法的反抗。柳梦梅的性格基调是痴情,从始至终他对杜丽娘一片痴情。
3、春香的跳脱
《牡丹亭》中的春香思想单纯,活泼好动。春香引着小姐发现了大花园,从而有了观园一幕。在游园的时候,杜丽娘则“便赏遍了十二亭也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心事重重,无人可诉。春香是个却是个思想纯真的人,兴冲冲地百看不厌。
“春香闹学”的反封建精神和杜丽娘的整个反封建精神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身份和地位只允许杜丽娘在内心和梦中、死后所实现的反抗,春香在平时就实行了,虽然杜丽娘想得更为深刻,然而在平时春香又比她泼剌。很多时候,杜丽娘对春香的不合规矩的行为是抱纵容态度的。因为杜丽娘对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也不是十分推崇的。只是大家闺秀的身份使然没有太多机会做些随性的事情,所以就由着
参考-材料 8
春香活泼的性子了,并没有过多约束她。由此可见,汤显祖是要通过春香把反封建思想表达更加直面和明朗。
4、杜宝的固执
杜宝是封建统治者的所谓正派人物。在他看来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他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汤显祖没有把他写成“存天理,去人欲”封建教条的单纯传声筒,在对他批判揭发的同时,也写出他疼爱儿女、清廉正直的性格。 二、 丰富的语言风格
1、《牡丹亭》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只要读过《牡丹亭》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宫殿,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如珠似玉、叹为观止,这部剧作包涵了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不留雕琢疤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 研究《牡丹亭》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深闺中的人只能在若有若无的游丝中窥见春的消息,同时这也是她春情萌发的象征。
“停丰晌,整花细,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不是她照镜子,而是菱花镜偷看了她,害得
参考-材料 9
把花卷也弄得歪斜了,即使在自己的闺房中,也怕被人看见,人看镜,说成镜看人,不仅在修辞上使人有新鲜之感,更妙的是把杜丽娘的羞怯心情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来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春光虽好,无人欣赏,如同自己的青春一样。
上面所举数例可使我们对《牡丹亭》语言艺术的丰富性略见一斑,《牡丹亭》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杜丽娘爱情诗剧,剧作者描写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妙笔生花。
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关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了古今读者又一肯定,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剧中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便会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无不一一凸现,令人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戏剧则必须通过剧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声口说话,以性格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牡丹亭》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牡丹亭》里那些艳丽风雅的片段往往用来描写官场和官宦人家的生活。脍炙人口的《惊梦》《寻梦》,描写春日园林,使人如亲历其境,不自觉地以杜丽娘的心绪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依靠景色的烘托,汤显祖揭示出杜丽娘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又无损于她的身份。同是对
参考-材料 10
杜丽娘美貌的赞叹,出自柳梦梅之口的是诗一样的语言,而胡判官说的却是喜剧性的诗句。这都是出色地为创造典型而服务的。
2、诗意语言风格
《牡丹亭》的语言追求雅正为美的诗意语言风格。单就戏曲文词而论,“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骄俪方向发展。相对于贵族化而远离大众的诗词,中国戏曲作为平民艺术受到舞台和观众文化层次等因素的制约,自然在语言风格上更加平民化。王骥德曾说过:“过曲体有两途: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侄。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始称通方。”他强调曲体和宾白要根据语境和需要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不能违反戏曲语言“奏之场上”的特点。戏曲作为平民性的艺术,必然要求其语言风格通俗易懂,不可深晦。另外,老百姓日常的粗俗之语,亦可写入戏曲。 戏曲作为平民艺术,剧作家必须兼顾平民的审美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偏离了强大的诗性传统。相反,他们追求的戏曲语言并非以俗为美,而是通过灵活地化俗为雅的艺术修辞方式,把日常口语诗歌化,达到雅极之俗。吕天成这样说化俗为雅:“本色不在摹勒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勒,正以蚀本色。”以雅为正、以雅为美是中国戏曲语言风格的审美追求。比如《幽媾》出“瞥下天仙何处也?影空朦魉月笼沙。……【展画玩介】呀,你看美人呵,神含欲语,眼注微波。真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
参考-材料 11
句前面化用杜牧《泊秦淮》里的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后面直接引用王勃《滕王阁序》的骈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也说明《牡丹亭》文采斐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引用和化用了古典的诗词。
三、唯美的意境。
意境美感是文艺作品创造的独特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作为明代南曲的代表作,它是汤显祖创造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的艺术精华。从美学和意境审视《牡丹亭》,我们可以体味到 “惊心动魄,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的美学韵味。
1.戏曲意象的唯美性
认真赏析《惊梦》一节,我们可以看到汤显祖给我们勾勒了很多唯美的意象,汇成一种古典戏曲独有的美感。例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一句,“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对比,委婉地将杜丽娘对青春易逝的感慨道出。同时,曲中多选用 “云霞”“翠轩”“雨丝”“烟波”“画船”等一系列意象来映衬杜丽娘孤独与寂寞的心扉,特别是“锦屏人忒看了得这韶光贱!”一语道破了杜丽娘内心深处的隐秘。纵有“良辰美景”,但却无“赏心乐事”,这些渲染,达到了一种悲剧的唯美意境。
2.戏曲意象的朦胧性
朦胧美是古典戏曲的基本特征。《牡丹亭・惊梦》一节以朦胧意象揭示了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如:“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
参考-材料 12
小庭深院。”作者还用梦境来揭示现实中人物寂寥与落寞的愁绪,来说明现实韶光的漫长和容颜的易逝,“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这一组朦胧的意象烘托出杜丽娘出众的外貌,构成一种缥缈空灵的朦胧意境。如果仔细品味这一节,汤显祖对于杜丽娘的刻画,都是借助曲折含蓄的话语和朦胧唯美的意象来描绘她游园时的各种动作、神态和心理状况,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杜丽娘的美丽。
3.梦幻般的意境美
梦幻般的意境美属于中国戏曲美学的哲学范畴。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折射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显得格外 “至情至深”。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从 《惊梦》一节看,杜丽娘在梦中思念柳梦梅,已经可以超越死生的界限,这种梦幻般的意境便成了最好的戏曲表现手法。从杜丽娘因相思柳郎而死到死而复生与柳郎相聚,这种梦幻般的意境超越了个体的生命意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4、意境的烘托
汤显祖是戏曲创作的高手,他善于用层层叠叠的意象来营造意境,“因梦生情,因情而成为现实,由虚生实,由实再生情”,这正是汤显祖独特的表现手法的展现。作者选取一系列道具、物品、布景,生发剧情,托物寓情,细针密线,前后勾连,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
参考-材料 13
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
运用以人为本的刻画手法。杜丽娘首次惊梦于牡丹亭,再次寻梦于后花园时,那些梦中意象都翩然而至,她一处处寻觅梦中境、情中物,一阵阵欢喜激动。她忽然心动于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树,她愿死后“守得个梅根相见”。她自描春容,手中“垫青梅闲厮调”,题诗“不在柳边在梅边”。她伤春而死,哭嘱“葬我于梅树之下”,将春容画卷藏在湖山石边。直至柳梦梅拾画于石边,她终回生于梅根之下。如【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着牙儿沾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可见,以人为本的刻画手法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主人公的自然美。
侧面烘托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惊梦》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佃。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从侧面通过动作描写将杜丽娘美好婀娜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杜丽娘步出深闺孤阁,闲情碎步漫游花园,作者却用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来比喻杜丽娘的步姿,一个“吹”字巧妙地刻画出了杜丽娘轻盈娇美的形态。
“情”与“理”冲突的刻画。《牡丹亭》全剧贯穿了“情”与“理”的冲突,《惊梦》这一场戏也同样如此,而作者在描写这一冲突时,采用了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杜丽娘在梦境中与理想情
参考-材料 14
人幽会相爱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封建家长的严厉管教相对比,以增强矛盾冲突的程度,既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一代自由幸福爱情的扼杀,也进一步突出了杜丽娘的反抗精神。因此,《惊梦》虽所占篇幅不多,但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了剧作的主题。在艺术上,《惊梦》也能代表《牡丹亭》的特色,如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也是用一些典型动作来刻画她的心理状态与复杂性格。在这一场戏中,杜丽娘内心虽已充满着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但由于长期受到禁锢压抑,此时心里还是有所顾忌的,因此,作者为她设置了一些典型动作,如当她在梦中刚见到柳梦梅时,“作惊喜介,欲言又止介”;当柳梦梅用手牵她的衣服,要与她到湖山石边幽会并上前抱她时,她“低问介”“作羞”“推介”。通过这些富有个性化的动作,十分细腻形象地刻画出了杜丽娘彷徨犹豫的心理状态与复杂性格。
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地创造了许多内涵丰富与意蕴深远的“牡丹亭意象”――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的妙笔丹青。我们知道,“牡丹亭”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嫣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二人的爱情。同时它也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艳与爱情的美丽丰盈。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感受这一独特的美学价值。
参考-材料
15
参考文献
1. 孙妍. 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美质”.北方文学(中旬刊), 2013
2. 东旋.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之解读.青年作家(下半月中外文艺版), 2011
3. 杨深林.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杨洁. 《牡丹亭》审美文化阐释. 大观周刊,2011
参考-材料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