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民间文学灯谜论文2200字(一):浅谈《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摘要:灯谜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情感和文学主旨的表现形式,当然灯谜在《红楼梦》中也不例外,并且出现了很多次,在《红楼梦》中,据统计这部文学作品收录灯谜的数量有二十几则。在《红楼梦》中灯谜的作用非常大,作者通过灯谜来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渲染这部文学作品的所要表现的悲情的故事气氛,《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灯谜在整部作品中呈现的淋漓尽致,同样这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很多灯谜与谜语都是对于当时清朝时期的人文风俗的具体反映,表现了在清朝时期一些学者对谜语是非常有研究的。
关键词:红楼梦灯谜民间谜语
一、在《红楼梦》里,灯谜的几种主要作用
1.运用灯谜塑造人物性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借助很多文学表现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灯谜的描写,塑造出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当然在表现人物性格的形式上,也是有非常多种类的,有的是通
过猜灯谜的整个过程即从灯谜的编造,灯谜的说出到猜出灯谜的答案的这一系列比较完整的过程来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有的是透彻全面的利用灯谜本身的含义来将人物的具体性格进行揭示。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很多情节中将灯谜运用了进去,并且通过对猜灯谜这一活动的叙述,将人物的性格也是水到渠成的展现开来,在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非常典型,非常鲜活的,例如薛宝钗,薛宝钗有着封建的妇道思想,她的举止都是非常委婉不张扬的,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太监将元春编制的灯谜拿出来让大家来猜,元春所制得灯谜由于非常的通俗易懂,寓意浅显,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来,所以薛宝钗一看谜面就将灯谜的答案猜出来了,但是她并没有马上说出来,因为这则灯谜是元春设计的,所以她表现的很丰富,一边称赞灯谜编制的巧妙,一边又假装思考,这样简单地变现就将薛宝钗心思缜密,八面玲珑,举止稳重不张扬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2.用于将人物的命运进行揭示
在红楼梦中探春有一则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则灯谜的谜底是风筝,大体一看探春编制的这则灯谜,从浅显的表面来看只是一则关于事物的谜语,但是通读整部著作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作者为探春这个人物的命运所故意设计比喻的事谜,探春的命运就像是风筝一样虚无缥缈,跟她所做的灯谜中所讲的正好契合。
3.对文章的主旨起到点睛的作用,增添悲剧气氛
关于《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主旨,作者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在作品的一开头就将整部作品的主旨大意交代的非常透彻,作者将这部作品里所蕴含的三种意蕴一一指出:首先,整个家族由于腐败导致家道中落,逐渐的走向衰败没落;其次,个人的主观意愿和整个家族的具体期望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最后,回顾整个人生,值得纪念的人是一群女子,并且她们的命运确实异常的悲惨。所以在《红楼梦》中,作者多次运用谜语来描述一些章节,在某种意义上哪个来讲,作者是通过这些灯谜来对整个文章的主旨进行进一步深化,甚至是有些主旨大意是通过灯谜来引出的。《红楼梦》在一开始就是利用悲剧来进行开篇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整个文学作品的走向,所以悲伤和伤感这样的气氛贯彻全篇,即使在喜庆的节日仍然摆脱不掉,所以灯谜这一种表?F喜庆节日的事物由于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增添了悲剧气氛。
二、《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1.《红楼梦》里的灯谜是对民间谜语的吸收
在清朝,由于迂腐的思想,清朝文人自恃清高,拒绝接受民间的一切,当然灯谜也不例外,因为他们看不起民间,认为他们思想短浅,认为民间谜语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曹雪芹却不这样认为,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物谜,而这些灯谜又带着非常明显的民间味道,所以曹雪芹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对民间谜语表现出任何的偏见,而是对民间谜语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喜爱的态度。
2.《红楼梦》里的灯谜对民间谜语的改造
在民间流传的民间谜语的传播途径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但是在《红楼梦》中是以诗的形式进行传播的,由于红楼梦中很多灯谜是来自民间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红楼梦》里的灯谜是将民间的谜语进行了改造,改变了传播方试和传播途径。
3.《红楼梦》里的灯谜在民间的流传
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所以在对一些灯谜的描述中,即使灯谜有好多是出自民间,但是由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段,就注定了灯谜的描写语言非常的文雅,所以导致在民间的流传数量并不多,但是有些典型的灯谜,例如“竹夫人”、“风筝”等等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得到流传的灯谜由于其特殊的寓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里对灯谜的描述和对有关于灯谜活动的描述不是没有用的描写,它对整部作品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并且在作品中对灯谜的描写也打破了常规,与民间流传的谜语进行了结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民间文学灯谜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民间文学重构
《白蛇传说》是近年来较具代表性的《白蛇传》重构作品,也代表了当前民间文学作品重构的理念和方向。一来商业影视重构作品保留了传统民间作品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设定,使观者的观看难度降低、理解程度提高;二来通过科学
技术将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很难表现出来的感官体验进行视觉和听觉重构或创作,并融入当下的时代元素,以提高传统民俗作品的可读性和时代性。通过对民间文学作品《白蛇传》与当下影视作品《白蛇传说》在故事、人物、创作方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民间文学作品的重构方式和特点。
白蛇传白蛇传说影视作品民间文献艺术重构民间文学是许多艺术形式的创作载体,文艺工作者也乐于通过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再阐述、再创作以及取样、改编等形式,使传统的民俗艺术载体与时俱进,并换发生机。虽然重构作品很难达到原著拥有的艺术高度,但这种重构作品有助于提升传统艺术的传播性以及传承性。影视是当前方兴未艾、发展稳定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生命力之强盛、艺术形式之丰富、表现方式之灵活是过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本文根据近年来的一部《白蛇传》影视重构作品《白蛇传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重构方式以及原作品与重构作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故事相关性分析
《白蛇传说》是由香港著名动作导演程小东联合崔宝珠指导的一部商业剧情片,共取得2.29亿元的票房佳绩。与许多重构作品一样,《白蛇传说》保留了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主要故事元素和人物设定,但又加入许多现代化、年轻化、商业化、视觉化的影视语言,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白蛇传说》与《白蛇传》在故事构架上既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又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在重构作品中保留原本的故事结构是为了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在简单交代相关的事故背景后便可置入重构故事的相关环境和元素,对于时长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而言,这样
的架构设定一来可以增加重构环境的表述量,二来可以降低观者在观影过程中的学习精力,使观者更易融入电影剧情,并为重构环境提高大量的讲述时间,使重构作品不至于仅为再阐述原作品,而在再创作方面留出较大的空间和余地。
重构作品与原作品之间在故事性上一定存在顺承、继承、相似的关系,以《白蛇传说》与《白蛇传》为例,后者为前者提供故事基础,前者以后者为环境背景进行再创作,是一种再创作的关系。《白蛇传说》保留了《白蛇传》大环境背景,即妖魔化时代,但《白蛇传说》又在传统妖魔化时代的背景下融入现代对妖、魔、仙、法的诠释,这样就使得传统《白蛇传》的故事得到顺承,而修仙式、漫画式、武侠式、魔幻式的现代妖、魔、仙、法诠释又为《白蛇传》的影视化处理提供了视觉化基础,使观者更有观看兴趣,也更符合当下人们对影视读物的阅读需求。如文章在《白蛇传说》中饰演了原文学作品中没有的角色,法海的弟子能忍,作为一名“捉妖小专家”,在一次意外中被蝙蝠妖所咬,后魔血攻心,最终没有战胜自身的心魔,成为一个非人非魔的异族。这一设定与原作品存在较大的思想差异,民间《白蛇传》是以传统佛学理论中的六道轮回为基础,即畜生道修炼可为妖、可为仙,但人得道可为仙、佛,二者遵行严苛的轮回制度。但《白蛇传说》中文章所饰演的能忍则通过“突变”来改变自身的状态,这就是现代化的妖魔化理念,虽两者有着相似的故事载体,但细节处显示出时代特性。
二、人物相关性分析
与原民间作品相比重构作品愿意也常见于将原作品中的部分人物以及性格特征进行保留,后根据重构作品的故事性、环境元素等相关要件进行人物特征的调
整。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简单,易读性高,人物情感走向符合基本人民对生活和困境的理解,也更易感同身受,所以人们接受起来没有难度,也更愿意去传播这些故事和传说。二是接地气,这些传说一般都来自乡土之间,是经过许多年筛选、流传之后留下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所以?r有一些庙堂故事成为民间文学。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的生活更近,我们更容易在其中找到存在感和认同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艺术作品愿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白蛇传说》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其中白娘子、许仙、法海等人物均得到保留,但在情感处理上就要更加细致,在表现人物情感转变、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时也更自由。
原著《白蛇传》篇幅较短,后世流传作品多只保留下其故事精髓,所以在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刻画上后世的重构作品就有较大的空间和余地,以《白蛇传说》中对法海这一经典人物的重新刻画为例,在对法海矛盾性格的刻画上《白蛇传说》做得较好,一方面,法海为了保证劳苦大众的正常生活铲妖除魔,对妖魔的罪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法海在与妖魔的一次次战斗中发现了一些妖魔尚存的人性,尤其是在水漫金山之后法海对白娘子有了新的认知,并且产生了更为矛盾的情感挣扎。在表现法海矛盾时《白蛇传说》可谓做到了有理有据,一来这种矛盾情感易于被观者所理解,读取无难度,二来《白蛇传说》将这种矛盾的感情细节化,使观者看来不矛盾,这也是原作品与重构作品人物之间常见的关联性。
三、创作相关性分析
重构作品与原作品在创作精神上一定是一致统一的。我们在上文中说过原作品是重构作品的基石和载体,那么重构作品之所以选择对原作品进行改编一定是两者在创作精神上有较高的默契度。《白蛇传说》其实是一部较为传统复述性作品,其基本保留了《白蛇传》的精神内核,但在艺术成就上《白蛇传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及《白蛇传》的,《白蛇传》艺术成就之高,在于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传承属性和文学属性,寥寥数语将白蛇报恩故事讲述得非常凄美,更体现出杭州地区特有的浪漫情怀。《白蛇传说》的成就在于其商业属性和影视属性,通过高度的视听化处理将文字传说变为视觉体验,将民间传说从一种载体过度到另一种载体,使民俗文化的传播面变得更广、传播形式变得更丰富、传播途径变得更有趣,在这种意义上《白蛇传说》也同样体现出较强的文化传承属性。
可以说,从创作的角度分析《白蛇传说》并没有偏题,而且在重构方面做得很好,《白蛇传说》的主创十分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其致力于将传统故事无法展现出来的视听化特征发掘出来,而并没有挖空心思去想如何在原著思想内涵上进行提升,这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做法。在重构作品时,最怕创作者意识不清,想的东西太多、想要的结果太多,这样容易在创作过程中跑偏,使呈现出来的作品变成“四不像”。《白蛇传说》看起来就十分纯粹,先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有多高,单单就其观影体验来看《白蛇传说》看起来不累、不晕,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重构作品,就是要做到创作的专一性。
四、结束语
《白蛇传说》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电影,也是一部传统文化重构作品,其结果较为成功,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还在创作上保留了传统文化特征并融合了时代元素,让老作品有了新生机、新面貌,其故事、人物、创作等方面都没有跑偏,具有较强的重构意识,其效果也十分不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