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饺子由来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4 19:45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5 00:06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

建安初年,张仲景辞官还乡,时值冬至时节,他在路上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因为天气寒冷,耳朵都冻烂了,心中非常难过,于是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施药为穷人治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下锅煮熟,并取名为祛寒娇耳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之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所以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仲景为百姓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方法,做起了食品。

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用价值,就改称为饺耳,后来人们又把饺耳渐渐叫成了饺子。每到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有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总结: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为了帮助穷苦人们治疗冻伤的耳朵,张仲景把驱寒食材用面皮包成了耳朵的样子,做成了驱寒娇耳汤,后来人们模仿做娇耳的方法,做起了食品,而这种食品就是现在的饺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21:14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22:32

关于饺子的鬼故事

在日本有一家饺子店,可生意一直不红火。一天,不知哪里来的一个人,告诉饺子店的老伴:“你们旁边有一个墓地,每次有人被埋时,你们就去剜其尸体的肉来,保证生意红火。但要记住:饺子只能给顾客吃,自己千万不能吃啊!”那人走了,老板半信半疑的站在那儿。
第二天,饺子店的老板和老伴一同去那座墓地,那里阴森森的,看起来就让人生畏。刚刚埋进去的一个死尸,被他们挖了出来。他们剜去了死尸大腿上的肉和肚子上的肉,就惊慌失措走了。
他们用那肉做饺子,生意果然红火起来。但他们一直不敢吃那饺子。有一天晚上,他们还剩下20个饺子,就将饺子放在饭盒里,又储存在冰箱里。第二天,他们打开那饭盒,只剩10个饺子了!他们开始着急,又害怕。他们的女儿来了,告诉他们,昨天晚上实在是熬不住了,就吃了几个饺子。老板就问女儿:“你吃了几个?”女儿说:“只有7个。”老伴一是愣住了。他们在一次但开饭盒,只剩8个了。他们每一次打开,都会少一两个。
终于,饭盒里的饺子只剩一个了。后来老板放下饭盒,绝望了,一定是那死尸自己将肉吃了!老伴一进来,看见桌上的饭盒和盖子,大吃一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0:23

饺子没有典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2:31

真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4:56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