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18:10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石油危机促使西方国家关注能源安全与开发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的诞生背景,正是在此国际形势下,从锂金属电池发展而来。锂金属的活性使其在发现初期应用受限,直到1913年,科学家Lewis和Keyes研究出锂金属的电化学电势,预测锂是最优的负极材料。1958年,Harris筛选出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丙烯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为锂离子电池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70年,松下公司开始量产以氟化炭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电池,标志着第一个商业化锂金属电池的诞生。随后,Armand等人对离子插层现象的研究,Broadhead等人对金属二硫族化合物的研究,推动了电极材料的演变。Whittingham制成了基于插层反应的Li||TiS2电池,Goodenough等人提出以LiCoO2作为正极材料。随着锂矿开采成本的降低,锂金属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1987年,Moli Energy公司推出了真正意义上广泛商业化的Li||MoS2电,但因锂枝晶问题导致频繁爆炸事故,公司也因此衰败。
面对锂枝晶问题,研究人员转向石墨作为锂负极材料的候选。1976年,Besenhard等人报道了插层石墨电极,石墨的层结构具有垂直于锂2s轨道相互作用的平面的半填充pz轨道,抑制锂体积膨胀和避免枝晶生长。1978年,Armand等人使用聚环氧乙烷作为电解质,成功将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应用到锂电池体系中,并提出了摇椅式电池的概念,即现在的锂离子电池。Xing等人从分子水平解释了EC-PC差异对形成SEI的影响。此后,锂离子电池迎来了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市场的两次飞跃式发展。
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面临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挑战,全球锂资源有限,因此开发新型电池储能体系成为必要。新型电池储能体系的开发将从正负极活性材料、电解液技术路线的更替中不断发展。未来文章将系统介绍钠离子电池、金属负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