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2: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12:10
历史上,许多政权的兴衰往往与统治者的行为密切相关。在这些事例中,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对比尤为明显。
首先,商汤伐夏桀,夏桀因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商汤凭借仁德与正义赢得了广泛的拥戴,最终推翻了夏桀的统治,这便是"得道多助"的生动体现。
同样,周武王姬发在伐商纣时,商纣王的使他失去了人心,而姬发的正义之举得到了人民的热烈响应,最终建立了周朝,再次印证了"失道寡助"的教训。
秦朝末年,秦二世的导致社会动荡,陈胜和吴广顺应民心,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这显示了在逆境中得道多助的力量。
隋末,隋炀帝杨广的暴行引发了农民,瓦岗军在反抗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表明了统治者的仁政对于维持稳定的重要性。
瓦岗军首领失道后,李渊以仁义之名崛起,英雄豪杰纷纷投奔,他的得道多助为他后来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元顺帝的无道引发了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他们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最终推翻了元朝,朱元璋的得道多助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的力量。
在战争中,的仁政和人民的支持使他们占据了优势,而因失去民心而陷入孤立,这鲜明地展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法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