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2: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9:14
于成龙,清初*。康熙七年,他由荫生获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时担任滦州知州。因其政绩优秀,乐亭民两次向朝廷请求留任,最终获得批准继续任职。十三年,因缉盗工作未能在期限内完成,他再次面临降职,但巡抚金世德上奏请求留任,最终得到特许。十八年,他升任通州知州。
二十年,于成龙迁任两江总督,推荐可大用。恰逢江宁府缺员,他请求朝廷选派具有清廉操守的*。二十三年,皇上南巡至江宁,赞赏于成龙廉洁,亲自赐予他手卷。他越级晋升为安徽按察使,皇上还赐予他父亲一件参领得水貂裘,并向八旗诸大臣强调要教育子弟在外为官,以成龙为榜样。皇上因江南下河诸州*期受水灾之苦,下令讨论疏浚事宜,命令于成龙负责分理,并听从河道总督靳辅的指挥。靳辅建议在上游筑堤束水,而于成龙则提议疏海口,浚下河水道,提出不同意见。皇上派遣尚书萨穆哈、学士穆称额前往民间咨询,萨穆哈等归奏后,认为疏浚海口无益,于是命令缓行工程。
二十五年二月,于成龙被授予直隶巡抚。皇上询问治畿辅之利弊应优先处理的事宜,于成龙回答以平息盗匪为先,认为奸宄依赖旗下为藏身之所,*不敢过问,他将依法治理。临行前,皇上赐予他白银一千、表里二十端。上任后,他上奏建议力行保甲制度,旗下庄屯不属州县管辖,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在屯中,无法约束。他提议旗人与民户一同编入保甲,拨什库与乡长互相监督,一旦发生盗案,无论劫掠的对象是旗人还是平民,都需协力救护。若捕获盗贼,可给予奖励;若藏匿或放纵盗贼,则会受到惩罚。他再次上奏,建议燕山六卫与州县不相隶属,盗案发生时仅责备守备,而卫官置之不理。他请求将卫地归属附近的州县一同编入保甲,同时在通州、卢沟桥、黄村、沙河等地设置捕盗同知,守备以下分守汛、墩、台及旗下庄屯,全面纳入监督。
他先后逮捕了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并依法处置。二十六年,皇上奖励于成龙的廉洁与能力,加封太子少保。皇上亲临霸州,于成龙朝见皇上,获赐白银一千、马具黄鞍辔。湖广巡抚张汧因贪污被*,皇上命他与副都御史开音布、山西巡抚马齐前往调查,确认事实,并根据法律进行处理。
起初,于成龙负责下河地区事务,未开始工程即被撤换。皇上又根据汤斌的建议,再次命他负责浚治工程,由侍郎孙在丰负责监督。靳辅仍然坚持筑重堤束水,并提议开中河,疏拦马河减水坝所泄水。皇上命令学士禅布将方案呈给于成龙,于成龙力主浚下河,反对筑重堤,并认为中河虽开无益。靳辅赴京师上奏,指出孙在丰及总漕慕天颜附和于成龙,意图陷害。于成龙从湖广返回,皇上命诸大臣在朝廷上辩论此事。靳辅认为疏海口会引发倒灌问题,而于成龙则认为高家堰筑堤后,上流水不来,而秋雨时至,天长、六合等水会如何泄归,因此海口仍需浚治。皇上罢免靳辅,改命王新命为河督。等到中河工程完成,皇上派遣学士开音布、侍卫马武进行检视,还奏称天颜令漕船退出中河。皇上逮捕天颜,天颜提供了于成龙的私人信件,指出不应附和靳辅。朝廷大臣讨论后,于成龙被削去太子少保,降职调任,但仍留任。二十九年,他升任左都御史,兼任镶黄旗汉军都统。
三十年一月,新命被罢免,靳辅再次担任河督,不久去世。皇上命于成龙继任。靳辅购买柳束,工部驳回减价,于成龙核实后发现并无虚报。靳辅在高家堰筑重堤,招募远方工人,预先给予银两安置家庭,但工程中途停止,未扣抵成本。新命命于成龙进行审核,驳回工部议决,于成龙再次请求,皇上最终同意豁免。三十三年,他被召至京师,上奏建议对运河自通州至峄县、黄河自荥泽至砀山的堤坝进行加固,以及高家堰、毛城铺等处的疏浚。他还请求增设道员以下各官,建议降低工费,简化工程,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都可进行捐赠恢复。
皇上召见于成龙,询问:“开捐例是否会给百姓带来负担?”于成龙回答:“不会给百姓带来负担。”他更加努力地请求,但皇上在朝堂上反驳了他。于成龙因此请求罪责。皇上因此问起:“你曾批评靳辅,认为减水坝不宜开,现在情况如何?”于成龙回答:“当时我的言论是错误的,现在我将参照靳辅的做法行事。”朝廷大臣认为于成龙怀有私心,妄自上奏,应该剥夺官职,皇上却让他留任。仍继续推动简要工程,最后请示将高家堰土堤改建成石工。
三十四年,他恢复官职。不久父亲去世,他回到京师,由董安国代任。皇上亲征噶尔丹,再次出塞,命于成龙以左都御史衔督运粮饷,噶尔丹窜逃死亡,皇上赐予他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三十七年,他被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请求修缮永清、固安浑河堤,并进行浚治,皇上为此更改河名为永定。不久,他上奏请求设置南北岸分司。董安国被罢免后,他再次被任命为河道总督。三十八年,皇上南巡,亲临视察高家堰、归仁堤等处,告知他增加筑堤和疏浚事宜。不久,因病请假,皇上命他在任期间调养,派遣医生前往照料。三十九年,他去世,皇上赐予祭葬,谥号为襄勤。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为清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