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于中国古代主义集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3:2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3:46

1、选官制演变的四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唐创立、完善——宋代发展——明清进入困境)
2、发展演变:
(1)世官制——先秦(贵族世袭)
(2)察举制——汉朝:
形成:西汉时建立和发展,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所支配。
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这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3)九品中正制——魏晋:
形成:曹魏时曹丕建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有名望的考评,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起初,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
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4)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5年)废止。
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主持考试,提高了考试地位。
北宋: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明朝: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后因国内形势的剧变,1905年清被迫废除了科举制。
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积极意义:①科举制的实行,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主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有利于消除地方和在选官方面的,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主义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2)汉朝: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监察诸侯王和地方。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主义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
(3)北宋: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元朝: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5)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3:44

http://www.lsxkc.cn/lsjy/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31
这个网页有比较详细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3:46

我用手机确实不好打,你去百度百科,…有你要的答案。…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