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腔渔鼓历史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21:0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花腔渔鼓,被誉为萧县最古老的曲种。据传,从1573年到1620年(明万历年)间,就有道情艺人演唱,1825年(清道光五年),艺人被邀到县衙内宅,演唱寒腔渔鼓。1919年,萧县艺人薛本信在寒腔渔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新创了花腔、尾音花腔和衬字花腔等曲调,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因此得名“薛派花腔渔鼓”。这种音乐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



花腔渔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道情艺人的演唱活动为它奠定了基础。1825年,艺人被邀请到县衙内宅演唱,这表明它在当时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1919年,艺人薛本信的创新,为花腔渔鼓注入了新的生命。他吸收了民歌号子和徐州梆子戏的营养,创造了多种花腔,使曲调更加丰富,形成了“薛派花腔渔鼓”。这不仅丰富了萧县的音乐文化,也扩大了花腔渔鼓的影响力,使其在皖北、豫东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花腔渔鼓作为萧县最古老的曲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从明代的演唱,到清末的县衙表演,再到薛本信的创新,每一阶段都为花腔渔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在萧县享有盛名,还跨地区传播,深受皖北、豫东地区人们的喜爱。


扩展资料

花腔渔鼓,是流传于安徽省萧县的一种民间曲艺艺术形式,也称渔鼓道情,是萧县最古老的曲种。由萧县艺人薛本信吸收当地民歌号子和其他曲种音乐,自创多种花腔,丰富了寒腔渔鼓曲调,故又称做“薛派花腔渔鼓”;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列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