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3 12:2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3:51
安泽火腿 八宝饭 白猪头肉 保德碗托 保德油枣 馋酥 长治腊驴肉 长治山楂饼 葱花烙饼 葱花脂油饼 代县黄酒 代县麻片 德盛园“头脑” 登上大雅之堂的食品----精莜面 定襄蒸肉 豆腐脑 繁峙疤饼 汾酒牛肉 风味名吃 高平烧豆腐 圪饦汤 古县蕨菜 广灵五香豆腐干 广灵五香瓜子 桂花元宵 果丹皮、果瓣子 过油肉 河曲红果 河曲酸粥 黑豆叶菜 红丝菜 黄河鲤鱼 黄米油糕 烩菜 绛县五香牛肉 搅醋丝 介休贯馅糖 金丝蜜枣 晋城炒凉粉 晋南酿菜 抗癌水果----仁用杏 醪糟 老豆腐 李圪抓 两张皮(山西风味) 临晋玉瓜 临沂酱玉瓜 灵丘熏鸡 柳林腕脱 柳林芝麻饼 六味斋酱肉 绿豆丸子 麻麻豆豆 孟门熬 糜子粉 名优特产 馍馍 木耳圪贝 片烤方肉 平遥牛肉 平遥碗脱则 铺层馍馍 蒲州清柿 钱钱饭 茄团 轻糖杏脯 曲沃腊牛肉 芮城麻片 三鲜水饺(山西) 砂炒冻豆 砂子饼 山西的刀削面、猫耳朵与拨鱼儿 山西的剔尖儿、捻捻转和拖叶儿 山西腐乳 山西面食压合落 上党糊肘子 上党自酥饼 烧大葱 烧三鲜 烧猪肝 神池麻花 石头饼 双糖油食 酸菜黑圪条 酸窝菜 台蘑 太古熏鸽 太谷饼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原东坡茄子 太原号腐干 太原酱肘花 太原六味斋酱猪肉 太原六味斋熏鸡 太原泡菜 太原小吃 同川梨 豌豆糕 闻喜煮饼(山西) 无核糖枣 无壳南瓜子 吴家熏肉 五寨猪黑肉炖粉 昔阳“头脑” 乡宁白面油糕 小稀瓜瓜 孝义火烧 忻州葵花子 忻州瓦酥 兴县拉丝烙饼 兴县冒汤 邢黄牛腐干 杏瓣儿 雪花糕 压韭茄子 羊肉火烧 羊肉稍梅(山西) 羊肉蒸饺 羊杂割 阳城高米庄馍 阳城肉罐肉 阳高杏脯 油锄片 油豆泡 油炸卤制花干 莜面饸饹 右玉熏鸡 榆次灌肠 榆皮面饸咯 原平锅魁 运城南式细点 中阳柏子山羊肉 周家酥饼 转面 子推蒸饼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5:09
【特产】 山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沁州黄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贡品;平遥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阳核桃,柳林木枣。太原头脑等土产名吃也是风味各异、回味无穷。此外还有六味斋酱肉、双合成糕点、推光漆器、晋祠大米, 隰县金梨等。 保德油枣 玻璃圪嘣 澄泥砚 大同黄花 大同艺术瓷 代县剪纸 代县推光漆器 段亩砚 繁峙黄芪 仿古铁器 汾酒 广灵小米 河曲红果 恒山黄芪 黄河鲤鱼 降龙木拐杖 晋祠大米 晋中剪纸 琉璃制品 面塑 木碗 平遥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陈醋 舒筋散 台党参 台蘑 台砚 同川梨 铜火锅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云冈绢人 竹叶青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6:44
应县紫皮蒜 荞麦 面塑 应县紫皮蒜: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送亲友。 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就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朔州市盛产荞麦。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鲁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 荞麦是双子叶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与单子叶、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 栽培荞麦有四个种,它们分别是甜荞、苦荞、翅荞和米 荞麦。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其花中有蜜腺,能散发香味,引诱昆虫,异花授粉;苦荞又称鞑靼荞麦,花器小,无香味,自花授粉,人工杂交极难成功;至于翅荞和米荞则是由于其所结瘦果棱薄呈翼状或是瘦果两棱之间饱满欲裂,易露出果 内的“米”而得名。总之,无论哪种荞麦,它们所结的种子都 有一坚硬的外壳并且是三棱型的瘦果,这在其它作物中极为少见。 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熟再进行彩绘。面塑细致精巧,形体生动,常当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馈赠亲友。 朔州美食 三鲜南炒面 三鲜南炒面,是榆次的一种高档面食。制作时,由于先用面萝炒面一次,海参、鱿鱼、玉兰片又需烩一次,故又谓之“两出瓢”。 三鲜南炒面为*初年榆次县前街“双盛圆”饭馆的高厨“计蛮”师傅所创,作工精细,工艺独特。 三鲜南炒面的制作方法如下:[原料]精粉、食油、海参、鱿鱼、玉兰片、各种辅料调味。 [工艺]将白面团用手拉成龙须面,下油锅炸,呈金*后,取出装盘,上笼蒸几分钟,再上瓢炒,再装另盘,然后将玉兰片、海参、鱿鱼上瓢烩,出瓢后浇在面上即可食用。饮食界谓之“两出瓢”,此面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特色]酥软可口,色鲜味美。 应州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初年,制作牛腰得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